又到一年开学季,即将有一批小朋友在暑假过后,正式踏入小学的校门,开启自己的小学生活。面对孩子幼升小,不少家长表示焦虑和担忧。家长能帮孩子做些什么呢?今天的《心语小课堂》就和大家来分享有关幼小衔接教育中的生活准备。
大变化
1.作息时间的变化
幼儿园一般在7:40到8:20之间入园,小学则一般在是8:00到校。
2.学习内容的变化
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而小学教育则是以学习知识为主。
3.行为规范的变化
幼儿园较自由,老师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小学则较规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
4.师生关系的变化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从侧重保教走向侧重教育。
5.交往方式的变化
幼儿园孩子大多在老师组织的范围内与小朋友交往。在小学,孩子的课间时间由自己支配,与同伴交往的独立性较强。
6.社会期待的变化
孩子从基本没有压力的“小朋友”走向了承载家庭更多期望的“小学生”角色。
生活准备
1.调整生活作息
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饮食是孩子高质量学习的保障。家长要提前帮助孩子调整好作息时间,让孩子按时起床、睡觉,保证孩子每天9到10小时的睡眠。孩子上小学后,早餐和午餐的间隔时间较长,家长要为孩子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同时还要逐步锻炼孩子上厕所的间隔时间,以40分钟为准。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要相信孩子们可以做到。
2.创设家庭学习环境
孩子上小学后,建议家长和孩子分床睡觉,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帮助他们建立自律与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还可为孩子准备一间小书房或一个学习区域,可以用孩子的名字来命名,并和孩子一起布置。在学习区域内摆放固定的书桌、椅子、书架等,提前给孩子准备上学所需要的学习用具,学习区域的布置简单实用即可,尽量不要有玩具和电子产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比较快的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重视培养孩子自己入睡、脱穿衣服鞋袜、整理床铺、洗漱如厕、清洗简单衣物、整理图书文具、收拾书包书桌等自理能力。
4.树立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
在孩子做某件事之前,要让他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引导他慢慢地静下心来做事情,还要明确需要完成这件事情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
本期嘉宾:包芬芬,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康巴什区实验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来源: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编辑:兰渊
审核: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