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准备
1.上小学,也需要仪式感
帮助孩子走进小学生活,“仪式感”是一个好帮手。幼儿园的毕业仪式,让孩子最直接地感受到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不同于以往,也让孩子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关于名字的仪式感。现阶段,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称呼孩子的大名,传达给孩子“你将是一个独立的人”的信息。
让孩子参与入学准备的每一个环节。在准备入学使用的物品过程中,请让孩子全程参与,并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这会让孩子直接产生“小学学习大不同”、“我的学习我负责”的直观感受。只有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孩子才会体会到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庄重感,也会从心底里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尽量简单实用,不能过于花哨,否则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提前熟悉小学环境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即将就读的小学,教孩子认读校名,认识周边的建筑物和路牌。因为,陌生的环境与不熟悉的老师可能会增加孩子对学校的恐惧,甚至不愿入校。所以,如果能够尽快熟悉校园,认识老师和同学,孩子心里就不慌了。
3.鼓励孩子,让孩子期盼上学
家长要经常正面鼓励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哟,你的裤子又短了,人又长高了,你真的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恭喜你!”“妈妈发现你现在变得很能干,真像个小学生,祝贺你!”家长要不断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千万不要从反面刺激、威胁孩子,比如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上小学了,就会有老师好好管教你。”这样的一些话会使孩子害怕上学,甚至不愿意去上学。
4.和孩子讲自己的小学故事
让孩子看看家长的小学照片,使用过的文具书包等,让孩子觉得:我也要像爸爸妈妈一样高高兴兴地上学去。家长也可以讲讲自己刚上小学时的一些经历和趣事,让孩子体会到原来自己的担心,爸爸妈妈以前也经历过,但是总有办法解决。这些心理上的准备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我将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它不同于以往,我将承担新的任务,它需要我付出努力,我要好好准备,希望它还不错。
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文学作品,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的场景,比如《神奇校车》、《小魔怪要上学》、《窗边的小豆豆》等,让孩子感受别样的学校生活乐趣。家长也可以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比如《欢迎来到一年级》、《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一年级孩子》等。
二、能力准备
1.表达能力
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尽量不要使用叠词和儿语,引导孩子学会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开学前家长应该多多指导孩子练习自我介绍,让孩子能够自然从容地和老师、同学介绍自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
2.社交能力
家长可多带孩子参加聚会,指导孩子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巧,鼓励孩子多与陌生的小朋友交流,和同伴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孩子与同伴起冲突时,鼓励孩子自己沟通,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学习能力
现在很多家长过于急躁,希望孩子没上小学之前就学会拼音,认识上千个字,能够熟练背诵几十首唐诗宋词等。对于这样的情况,请家长们放下焦虑,比起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抢跑”、“拼命跑”,更重要的是别让孩子跑偏、跑错了方向,甚至害怕跑、不愿意跑。因此家长们要把眼光放长远,应该先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呢?
首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孩子提供良好阅读环境,让孩子爱上并坚持每天阅读。家长可以教孩子认识生字,但不建议提前书写,可以让孩子练习描线、画圈等。
其次,支持孩子探究能力的发展。孩子总喜欢提问“为什么”,家长碰到孩子的提问要耐心对待,并尝试和他一起寻找答案。发现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孩子探究能力发展的关键。探究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孩子正确看待和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最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中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不能包办替代。建议家长从让孩子自己背书包、拿水壶开始。让孩子自己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家长可以用时钟、沙漏等工具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还要建立孩子的学习常规,比如物品归类整理、物归原处的习惯。
另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不断开拓孩子的眼界和思维,让他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家长尊重、理解、相信孩子,切不可过分催促、指责。
4.专注力
专注力是影响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开学初期,对于习惯了小课堂、幼儿园里玩游戏的孩子来说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好动的情况。开学前,家长可以利用下棋、拼图、阅读、画画、穿珠子、搭建模型、竖硬币等方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让其逐渐适应40分钟左右的集中学习模式。当孩子专注做事情的时候,请避免打扰他们,不要送水送食物等,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再介入。
家长们,孩子马上就要成为一年级的学生了,希望孩子在您的鼓励与陪伴下能顺利渡过适应阶段,祝各位同学们,都能拥有一段快乐的小学生活。
本期嘉宾:包芬芬,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康巴什区实验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来源: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编辑:兰渊
审核: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