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区东方实验小学秉承“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初心使命,以中共中央办公厅、教育部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精神为依据,研究制定出了符合校情、学情的“三时段·567课后服务”体系。
课后服务工作是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民生工程,以“学生舒心、家长放心、教师用心”为服务宗旨,做到“五保证”,即:保证时间、保证地点、保证师资、保证内容、保证效果。通过对家长与教师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家长的需求,同时也了解了教师的特长与困难。学校推出了东方实验小学“三时段·567课后服务”体系。
“三时段”中第一段,指的是每周二、周四第六七节课社团服务“自主发展90分钟”;第二段,指一二年级每天下午第七节课综合服务“潜能培养40分钟”;第三段,是全校1-6年级每天第八节课学科服务“学习时刻40分钟”。
567课后服务
“567课后服务”中“5”是指“五大资源”,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专业人士、社会机构资源;“6”是六大课程,包括:文化、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科电、综合劳动课程;“7”是七大场所,包括:教室、课程馆、图书馆、办公室、廊道、功能室、操场。
01
社团服务:百花齐放,张扬个性
“自主发展90分钟”是为了满足个性需求、发展优势领域、提升综合能力。根据教师爱好特长开展社团项目遴选,形成校本课程菜单,供学生分年级或跨年级选择。经学校统筹、班级汇总、年级部署、责任部门全面协调,形成学校课后服务课程总表、年级总表、班级总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选课、走班上课,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的社团服务共开设十一大类61个社团,对全校2056名学生公益开放,共计有132名教师参与其中。少儿合唱、少儿舞蹈、影视梦工厂、编程、足球、篮球、小牛顿科学、手卷钢琴、青年号等丰富了课后校园生活,深受学生的喜爱。老师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语文老师可以带棋类社团,数学老师可以带书法、英语社团,老师们用自己的特长爱好在这个课后服务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02
综合服务:一级一品,各美其美
一二年级“一级部一品牌”建设是学校课后服务的特色阵地,针对一二年级国家课程只有28节,学生们有更充分的时间发展特长。低年级开创种类繁多的特色课程,如器乐、声乐、跳绳、篮球、科学、书法等。在选定主题后,经学校审核通过,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浸润式授课,并在每学期末以展演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学校倡导在保证原有主题不变的情况下,鼓励低年级每学年有更新,这样既能保证长效式的扎实学习,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又能保证“一级一品”主题的成长性和延续性,形成“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03
学科服务:培优辅差,切实减负
在“双减”工作下,减轻的是学生的负担,但仍然要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在课后服务中,各个年级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的“培优辅差”服务。一二年级以保护学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天赋、培养良好习惯为内容。三到六年级以专项技能训练、思维能力训练、“四基”培养、学科文化探源等为内容。在课后服务中教师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对待优生给予额外的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对学优生给予延伸知识的再拓展,向更优秀迈进。同时,让所有学生每天都有大量时间进行广泛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游书海。
学科服务重点以完成课内作业为首要任务,积极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要求,建立“公示”制度,对作业进行精细管理、分层管理,避免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引导教师布置一些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的作业。各年级、各学科作业由教科室分管领导、教研组长进行逐层逐项的质量把控,力争让学生在校就能完成所有作业,减轻课后压力,力争做到“分层不分等、限时不限量”“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求发展”。
04
“567课后服务体系”
“5”是五大服务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专业人士资源、社会机构资源。
教师资源的开发。学校多次对全体教师进行课后服务专题培训,宣讲国家政策,提升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认识,促使教师以正确、积极的态度落实国家课程、践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在不影响常规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弹性上下班制、建立教师子女幼儿园接送制度,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让教师能够安心、放心地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学校支持教师发挥专业特长优势,涌现出一批“一专多能”的教师,以高涨的热情投身于课后服务工作中。
学生资源开发。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输出式”学习——兵教兵,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帮助待优生,有特长的孩子可以用自己的特长激发更多孩子学有所成,如学校“吉尼斯挑战赛”的获奖者,一次性颠球2000多个的女孩岳思瑶就是一个鲜活例子。
家长资源的开发。课后服务是家校协同育人的过程,家校联动才能促进育人的良性循环。学校统筹家长资源,对其专业和特长进行规划课程。冯同学爸爸是律师为孩子们讲法律课;某同学妈妈给孩子们上编织课……
社会资源的开发。社会各界力量是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后援团”。有专业人士,也有社会机构,丰厚的社会资源融入校园、走近孩子,让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锦上添花。学校邀请公安局民警给孩子们讲毒品的危害;北京易连忆生科技有限公司免费提供了数学、英语的全套线上学习课程;鄂尔多斯农商银行提供“小小银行家”实践课程;煤炭技工学校为孩子们讲述煤炭知识等等。
“6”是六大课程,包括:文化课程、体育课程、艺术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科电课程、综合劳动课程。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也是将“五育并举”落地的过程。学校PBL项目化学习课程,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思考不同学科或跨学科学习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7”是七大服务场所,包括:教室、课程馆、图书馆、办公室、廊道、功能室、操场。这里“7”是虚数,它代表学生一切生活和学习空间。在教室里进行集中式学习;在课程馆进行场景式学习;在廊道中进行自由式学习;在办公室进行个性式学习;在功能室进行沉浸式学习;在操场上进行实践式学习。总之,让来到这里的师生能够达到“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目的。
2018年,学校成立了东胜区第一间课程馆——东方实验小学“亮起来”课程馆,课程馆的建成正是互联网+教育下的必然发展产物。课程馆是课程的集合,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师研训为中心,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借助互联网将“人、课程资源、智能工具”置于一个具体的物理场景,成为“虚拟”与“现实”的交汇点,融合研训、实践、探究、体验于一体,实现众多学习链接的综合性场馆。通过课程馆的建设与展示,集合微课程基地学校的精品课程,给大家带来关于微课程开发、运用、研究等方面新的思考。
全体教师共同做的课题实验是“小学微课程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顶层设计是“内容七个一”和“成果七个一”,研究的内容包括:一本书、一节课、一个问题、一个习惯、一个项目、一个班级、一个个案;成果方面:一码、一卡、一图、一书、一册、一卷轴、一平台。
例如数学学科,为了深化学生对数学学习“找关系”的理解,制作了囊括小学所有知识点的“超级思维导图”,这幅图长4.6米,宽1.3米,同时还罗列了推导这部分知识所需要运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四至六年级分册思维导图、解决相关类型题的微课和学生的闯关训练。学生也在日常学习中继续用“一节课导图”“一单元导图”“一本书导图”等进行延伸补充,并在旁边设计配套练习。以思维导图的制作来代替传统的预习、复习、记课堂笔记,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假期时间,老师们还开发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50问》系列微课50节,制成卷轴,共同打造“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
孙本旭老师开发的“字源识字”微课程、金萍老师开发的“简笔画”微课程、刘瑞明老师开发的“字润东方”书法微课程、阳光体育游戏微课程等,都已成系列化,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来源:东胜教育体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