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区铁路学校按照不同年级课程设置和学生特点,整合优质资源,二次开发国家课程,结合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力争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以质量为核心,提升服务水平
学校基于对“双减”的理解,依托“一体两翼”的管理模式(即科研为体,教学和德育为翼),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组织主题式、问题式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业务素养,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课程质量。

二、联动多方力量,探索服务模式
学校课后服务坚持“作业辅导+个性特长社团”相结合原则,采取“作业辅导+特色课程+延时看护”的三档时间安排,按需定制。除本校教师外,学校遴选后引进校外机构进行公益课后服务,招募家长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满足家长、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分层辅导助力减负,有效作业赋能提质
学校着力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聚焦学生习惯培养,倡导教师精心设计“少而精”的作业,提倡教师进行巡回作业指导。每天的课后服务与课程设置衔接,兼顾年级、学科,确保每日学业任务得以在校内完成。此外,学校在各班设立作业服务区,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五育并举润童心,质趣相生显特色
学校开展“五育并举•质趣相生”主题课后服务,构建“三级四类五育”社团体系,以班本、校本和精品社团课三个层级,研发“养德”“健体”“益智”“怡情”四大类型社团,囊括德育、人文素养、体育、艺术、劳动五育内容,开设五大类30余项的课后服务课程。



五、完善管理制度,精细评价体系
学校在课后服务管理上,建立校领导联系年级组、学科组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每日进行课后服务巡查与指导,利用超星云平台随时记录课后服务开展情况。
同时,学校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一是学校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满意度评价,重视课程成果评价;学科教师定期开展课后服务教育叙事,呈现课后服务成果。二是学校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达标)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闪光点),在多样性评价中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三是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教师要认真进行反思总结;每一个学期结束教师要根据课程评价、学生评价和学校过程检查,进行课后服务反思总结。
下一步,东胜区铁路学校将继续探索课后服务工作开展的新思路,科学创新课后服务内容形式,举全校之力,集全员之智,以前瞻的眼光,把“课后服务”办成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
来源: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科
编辑:吕京
审核: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