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的解读
2021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作出了部署安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与模拟推演科学研究平台,开展人工智能条件下的社会治理实验。”《规划》在“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工程”专栏中进一步要求“开展教育社会实验。研究人工智能对教育模式和教育对象的影响,探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是基于当前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全方位影响与变化形势下作出的重要决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必须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加快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研究,助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01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一系列挑战
当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深入应用于教育行业,引发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治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首先,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了人才培养目标。人工智能转变了各行业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从而改变了教育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人机互动能力等成为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竞争力。
其次,人工智能极大丰富了教育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技术将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智能教学系统可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加耐心、更加准确、更加独有的学习支持服务,长期困扰教育教学的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将逐步得以解决。
第三,人工智能显著优化了教育治理服务。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将让数据采集汇聚更精准、教育管理服务更聪慧、学校组织体系更灵活。利用人工智能对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系统进行全流程、全方位的动态分析,可实现教学决策的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第四,人工智能加速转变了教师能力要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传统教师的一部分工作可以被智能机器所承担。教师能力要求正在加速转变,机械练习、简单测评等工作已可交由机器来处理,教师工作重心将更多转向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心理干预等,人机互动能力日趋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有效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变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抓住人工智能给教育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治理优化和教师角色转型;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主动防范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可能带来的潜在不利影响。
02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是教育系统应对时代挑战,探索有效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
开展人工智能社会教育实验是应对智能时代教育挑战、探索科学发展路径的现实需要,在当前智能技术快速渗透教育行业的大背景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分析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亟需开展以证据为基础的实验研究。人工智能在给教育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挑战,包括:人工智能是否会加大数字鸿沟?教师和学生该如何与智能教学系统进行有效配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有无可能导致伦理、社会以及安全等问题,如有应如何解决。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对智能时代的社会形态和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认知,而这种认知的建立有赖于以实践证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特别是社会实验研究。
第二,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为应对人工智能对社会的综合影响提供了新路径。社会实验作为一种检验特定政治、经济、科技因素被引入真实社会情境所产生效应的经典方法论,为持续跟踪和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社会影响,探究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路径。为此,必须运用长周期、跨领域、多学科的实证方法记录、描述、研判这些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变革,从个人、组织、社会等维度对人工智能的综合影响进行全面分析。
第三,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是构建智能时代良好教育生态的关键。为加强对人工智能潜在影响的研判,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有效、安全、可靠、可控,有必要开展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教育社会实验。为此必须选取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重点应用场景,进行长时间周期、宽空间区域、多学科综合的介入式观测和科学测量,持续收集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就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前瞻判断,助力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
03推动教育行业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研究,有必要从内外两个视角出发持续推进
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研究的开展,需从两个方面协调推进:一是基于人工智能影响教育系统内部因素的视角,开展人工智能对教育模式、教育对象的影响研究;二是基于人工智能影响教育系统外部生态的视角,开展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对社会的影响研究。
首先,从内部视角出发,推进人工智能对教育模式、教育对象的影响研究。基于新型教学环境的发展与迭代,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习得和能力发展的影响机理及路径。深入分析人工智能融入教学过程对课堂教学氛围、师生角色定位、课堂教学效果等产生的影响,关注人工智能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分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特别是与他人共情能力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从外部视角出发,推进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对社会的影响研究。一是研究人工智能对数字鸿沟的影响,理解并分析数字鸿沟衍生和扩大的防控机制,探索弥合数字鸿沟的有效策略。二是研究人工智能解决教育资源供求矛盾的有效路径,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供给机制、科学配置方式和精准服务模式等重点问题。
展望未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教育将进一步深度融合,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涵盖教育的各方面。为准确研判和科学应对这一形势,应持续不断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寻找人工智能作用于教育的本质规律,探索科学发展路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注:吴砥,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 | 吴砥
来源 | 网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