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东胜教育:迎来一片艳阳天

2009年04月16日 00:00 

    近年来,随着东胜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然而,东胜的决策者在几年前就给“城市教育”这几个字点上了着重号,舍得投入。今日,进城农牧民的子女与城市人的子女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在追求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相关链接:东胜区现有公办高中1所、在校生3263名;初中8所、在校生14180名;城区小学18所、在校生26507名;农村小学5所、在校生1485名,仅占中小学总数的3.6%;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3253名;总计48688名。其中,旗下学生9414人,占总数的19.3%;市外学生9261人,占总数的19%。在岗正式教职工2661人,其中高级职称555人,中级职称872人,初级职称1009人;研究生学历21人,本科学历1820人,专科学历1035人。35岁以下1999人。临时聘用教师678人。现有民办学校1所,在校生886名;民办幼儿园60所,在校幼儿8746名。
    一个地区的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东胜区之所以对教育如此倾斜,其意不言而喻。请看一组见证数字——

    “十一五”期间,东胜区每年教育投入不低于5亿元。政府每年预算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并逐年根据教师增加人数相应增加。把教育的整体规划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捆绑,确定中学招生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米,小学、幼儿园招生服务半径不大于500米,使学校为社区服务在布局上得到保证。近三年对教育总投入23亿元,如今,随着21所造型新颖、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学校的相继建成或改建的完成,东胜区又为孩子们创造了新的学习天地。

    近日,笔者有机会对东胜区的所有学校走马式地看了一遍。看后真是令人感慨啊,既让人感到精神的富有,也让人感到作为居住在这座城市中的一员的自豪。毋庸置疑,东胜区解决城市教育问题已经非常到位,他们通过对不合格民办学校的裁减,不仅让城市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让进城农牧民的孩子享受“同城待遇”。特别是东胜区党委、政府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入学难、班容量大的问题得到根本好转。

    相关链接:最高峰的1999年,东胜曾有不合格民办学校27所,在校生9000多名。截至2008年秋季开学,继2007年安置到公办学校学生4412名后,又将不合格民办小学最后的1522名学生一次性安排到新建学校就读。历时4年,东胜取得了全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不合格学校的历史性重大成就。2007年,政府一次性投入2.5亿元成建制整体接收三所成规模、上档次民办学校,实现了教育、学生家长、企业、政府多方共赢。东胜区学校入学难、班容量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07年开始,惠民教育向义务教育两头延伸,城区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学前1.5年教育;为就读高中、职高的东胜农村户籍学生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2008年春季,提高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由小学300元/人·年、中学450元/人·年,分别提高到800元/人·年、1000元/人·年;2008年秋季开始政府补助40元,学生家长承担20元,学生便可同时享受60元的学生意外保险和校园安全责任险。

    教师就是那些用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东胜区各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从空壳课题研究发展到专家引领、培训、指导、形成团队共同研究推进,以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为重点的校本教研时代。

    相关链接:何谓校本教研时代呢?专家解释为:就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东胜区教育局长贺海云说:东胜教育的校本教研致力于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因为问题的解决必然伴生质量的提升、事业的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以教改带动教科研、以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以常规夯实基础、以科研提升效益”的路子。

    为此他们坚持教科研为先导,树立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科研“四位一体”意识,实施了三级课题研究发展计划,重点做好国际LDC项目、教育部“指导小学英语教学”项目、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三大课题,确定展开了32个区级校本重点课题的研究、推广、转化工作,专任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覆盖面已达到95%以上。2008年投入100万元加大对教科研的研究、奖励和推广,确保教科研能始终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引导学科教研。确立了一年一届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两年一届的教学能手赛长效机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熟助力加油。为东胜教科研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教研中心在2007年自治区首批教科研机构考核验收中被评为自治区一级教研机构。东胜区成功申报教育部“指导小学英语教学”国家级项目实验基地,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实验基地,也是全国第一家“指导小学英语教学”项目县域实验基地。东胜区一小、四小成为自治区首批实验校。同时,四小已被确定为新教育实验自治区第一个实验校。一小、四小又分别与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东城区府学小学结成项目课题研究“手拉手”学校。

    教师的培训是对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进行开发的投入。较之其他投入,这种投入更能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其效益是巨大的,且具有综合性、长远性。培训的内涵是对教师潜在能力的开发,而不仅是知识的补足和技能的训练。其目的是促进教师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从而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无穷无尽的活力。
    近年来,东胜区构建了以校为本,培训与教研、教学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研修机制。开展“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个人反思”的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实践型、评价型、理论型、研究型等校本培训研修模式。坚持“以师资的优质推动教育的优质,以师资的均衡带动学校发展的均衡”的理念,以创建“名师”、“名校长”、“名校”三大工程为抓手,构建了培训研修人员多层面、培训研修形式多样化、培训研修途径多渠道的教师培训研修网络,建立了适应继续教育需要的多样化、弹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培训研修、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提升了广大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该区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99.1%和99.2%。通过培训研修教师们开阔了学术视野,扩大了信息储备,教学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都有了进一步提高。

    相关链接:东胜区先后实施了“名校长、骨干教师、班主任培养研修”计划,通过脱产进修、挂职培训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分层次培训校长,校长岗位培训率达100%。几年来,邀请魏书生、冯恩洪、傅东缨、徐长青等教育专家来该区讲学和培训数十次,组织全区校长到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10多次,通过建设“手拉手”友谊校活动,向名校学习和靠拢。目前,东胜区24所学校分别与北京、河南、江苏、重庆、深圳等地的学校建成“手拉手”校。结成“三国四点”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组织,并成功召开了首届国际年会。制定了《东胜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办法》,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强化师资培训研修力度,累计培训教师达10000多人次。近年来,东胜区890多名教师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获鄂尔多斯市、自治区以上荣誉和奖励。1800多名教师的课件、录像、教学论文、案例等获得省(区)级、国家级优质教育成果奖,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方面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教育包括的内容许多,我们仅仅选择了东胜教育的“几个片断”,但是这“几个片断”折射出阳光让人感受到如春的温暖。

上一条:鄂托克前旗城川中学举行 “开红色教育,展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祭扫活动
下一条:鄂前旗第二届幼儿教师教学能手选拔赛圆满结束

关闭

网站维护:鄂尔多斯市电化教育馆    本站支持IPv6访问

地址: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