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如何落地(一)

2011年12月26日 00:00 

    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目标和战略,是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对研究型大学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肩负着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以各种形式探索产学研结合道路,逐步形成了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如何深化成果,使其走上可持续循环的良性发展道路,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就此,本刊采访了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研究员刘铸。

  记者:您认为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的有何重大意义?

  刘铸: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要求,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但是单从就业角度谈“摆在首位”还有很大的局限。必须从全局出发,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考虑,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着手,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强化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转化为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种理念的转变,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是推动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要。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者密不可分,其最终目的都将体现在服务社会上。开展“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一方面能够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教学资源转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智力资源,将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回馈社会,促进地区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真正体现出大学的功能与成就。另一方面高校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参照社会用人需求信号改进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是促进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开展“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能够极大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积极推进大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吸纳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这种模式也是企业支持大学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也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三)“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是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资源,是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全社会都感到就业压力巨大。但是也充分表明,当前我国高素质人才总量庞大,这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能够有效地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人才需求,充分发挥这一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变就业压力为经济发展动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记者:您多次提到,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角度的对“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进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另外,在实践中,具体有哪些做法?

  刘铸:基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角度的合作,将更加注重高校适应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企业发展规划进行办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强调高校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设置课程,特别是与企业共同谋划、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把解决大学生就业转变为发挥人才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有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一)深入了解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开展“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

  1.主动了解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国家发展战略:当前中国的发展战略主要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推进城镇化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如浙江大学坚持“高水平,强辐射”的发展思路,至今,学校已与浙江省内9个地级市、17个经济强县(市)签订并实施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协议,在部分市县合作建立了10多个技术转移中心和产品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了一个以政府政策、资金为引导,以大学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模式。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当前的主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合作区域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校生态经济区、甘肃循环经济、海南国际旅游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如江苏省昆山市主动对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各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抓住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载体、重点工程、重点活动,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自主创新。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上,昆山位列同类城市第一。

  2.深入分析经济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学校专业特点,主动开展“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

高校要在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主动分析未来人才的需求结构,并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主动申请合作,一方面要开展以科研团队为主的技术和管理合作,一方面要开展以接收本校毕业生为主人才转移合作。可以与地区或企业共商专业结构、专业内容,要搭建有效的实习实训平台,在生产一线、工作一线培养学生,确保人才与企业有效对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辽宁省早在2005年就开始研究、探索高校与相关产业进行合作的措施和办法。2005年至2007年,省教育厅与省信息产业厅连续举办4届“辽宁IT人才培养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论坛”,在向全省高校发布本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产业布局及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同时,省教育厅和省信息产业厅签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框架协议”,高校与信息产业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和“订单式培养”等合作协议,全面推进高校与信息产业间的“校产合作”。

  辽宁省高校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工作于2009年启动,周浩波厅长亲自率领32所高校的领导和学科专业带头人赴12个市,16个产业集群进行合作,签了框架性协议。此外,高校与地方产业集群间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项目转移等方面也进行多角度的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近几年,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与省信息产业厅、省软件行业协会、省服装纺织业协会、省外企协会、省汽车协会等多个产业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多次联合举办依托本产业、本行业、本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同时组织相关产业用人单位和高校进行深入交流,共同开发合作项目。仅2011年上半年,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就组织召开了针对女大学生就业、软件行业毕业生就业等7次校企交流座谈会,达成5项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合作项目,逐步实现由“校企对接”到“校企焊接”的合作目标。

  此外,辽宁省结合省内高校行业特点,建立医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农林水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等,并依托产业和行业优势,开展各类双选活动,组织就业论坛、开辟就业市场等活动。

  其中,省教育厅组织大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于200810月走访“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城市,与各市人事局、教育局、各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入沟通,建立合作关系。沈阳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于20109月赴江苏苏州市,与苏州工业园区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等促进毕业生就业项目。

  同时,每年组织省内高校赴全国各省市开辟就业市场,走访不同行业领域的用人单位,调研外省市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吸纳毕业生数量较多的用人单位作为就业和实训基地,并建立我省驻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办事处或信息联络站,为逐步建立我省高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对学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地位,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高校要在把握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还要切实根据需求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调减落后专业,开设新专业,满足社会需求。为此,要认真深入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的趋势,主动把最前沿的知识、最新的趋势传递给学生,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如大连理工大学在走访考察“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沿线城市后,相继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营口)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营口)科技服务中心、大连理工(营口)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逐步完成高科技研发、转移和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高校通过考察调研“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 沿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加大专业调整力度,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了实习基地与毕业生的有效对接。

  (三)地方政府、产业和行业部门以及企业要主动利用高校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人才需求情况,定期发布人才需求趋势,公布人才需求的专业特点,为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提供依据。同时,也要主动了解高校的特点,主动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主动引进人才,为经济发展寻找智力支持。

  如江阴经济开发区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发展智慧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开发区,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再以辽宁省为例,2005年和2006年,省教育厅与大连市人事局连续两年在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举办“辽宁省暨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及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洽谈会”,累计有200余家大连企业赴沈招聘,提供需求岗位2000余个,参会毕业生4200余人。2008年和2009年,与本溪市人事局连续两年在沈阳联合举办“扬帆六月,圆梦本溪”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累计有124家企业来到沈阳参会,提供需求岗位1500余个,参会毕业生近3000人。200912月,与铁岭市人事局在铁岭市人才中心联合举办 “首届辽宁省高校与铁岭市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紧缺人才供需对接会”,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27所省内高校,铁岭市60家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企业参加此次对接会,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同时举办高端人才与相关单位封闭洽谈、人才供需信息发布暨紧缺人才网上服务平台开通仪式。20116月,丹东市委、市政府举办“2011辽宁丹东鸭绿江之夏人才招聘会”,省教育厅邀请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及省内外60余所高校代表参加活动,为省内外高校和丹东市广大用人单位搭建深入交流与合作平台。(文章转自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上一条:市教育局党委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下一条:“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如何落地(二)

关闭

网站维护:鄂尔多斯市电化教育馆    本站支持IPv6访问

地址: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