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主要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妈妈)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母婴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并渴望彼此接近。儿童的依恋类型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依恋的类型在外界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是很少会自行发生改变的,在儿童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对儿童依恋类型进行早期鉴别,并辅之以相应的教养,是非常重要的。
依恋类型及其影响
依恋类型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儿童在早期所形成的依恋类型对其未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依恋是儿童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地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朝以下水平发展:能够积极探索外界环境,情绪稳定性强,情绪调节能力发展良好,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良好,信任他人,未来发展会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乐观。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情感淡漠,胆小退缩、自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信任他人,不能够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质量不高。形成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容易冲动,情绪稳定性差、易怒,容易发展出攻击行为等不良行为。 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均属于不安全依恋,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需要父母在教养方式方面作出调整。
依恋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如此亲近、依恋母亲,许多人认为婴儿接受母亲喂奶是最重要因素。195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著名动物心理学家哈洛设计了别具一格的“罗猴”实验,终于找到了初步的答案。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制作了两种假母猴来代替真母猴。一个母猴是“金属母猴”,它是用冰凉的金属丝围绕而成的,头部是画有两个眼睛;“金属母猴”的胸前安置了橡皮奶头,幼猴可以从隆起的橡皮奶头上吃到奶汁。但在“金属母猴”怀里吃奶时,无法获得温暖、柔软的感觉。另一个是只“布母猴”。它的身体是一个圆筒,外面包有一层柔软的绒布,且画有比较精致的面部表情。但“布母猴”没有食物可供幼猴吃。实验者把幼猴与两位“母亲”放在一个笼子里。两只“母猴”并排而坐,幼猴可以在笼子里自由活动,自己选择接近哪一个“母亲”。那么,幼猴喜欢待在哪个“母猴”身边?按常理,“布母猴”没有食物可满足幼猴,而“金属母猴”身上有奶可吃,幼猴大部分时间应该待在“金属母猴”的身旁,以解除饥饿带来的不舒适感。然而,哈洛教授观察到的结果恰恰与此相反:幼猴大部分时间是依偎在“布母猴”的身旁,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跑到“金属母猴”那里去进食。原来幼猴更喜欢接触“布母猴”,以求得舒适和温暖,而冷冰冰的“金属母猴”除了提供食物之外,无法提供安全和温暖的感觉,幼猴似乎很难对它产生情感上的依恋。
为了进一步证实幼猴与两位代理母猴的依恋程度不同,哈洛教授在“布母猴”身上也装上喂奶装置,“金属母猴”和“布母猴”分别各抚育一只幼猴。再把幼猴与两位“母亲”分离一段时期,然后再把两只幼猴放回到原来的笼子中,观察它们回到“母亲”身边的行为。两只母猴“抚养”的两只幼猴,行为表现很不一致。由“布母猴”抚养的幼猴回到“妈妈”身边似乎就感到一种安慰,马上依偎在“布母猴”的身边,抚摸、拥抱它,不愿分离;而由“金属母猴”喂养的幼猴回到“母亲”身边则无任何亲热的表现,显得十分焦虑不安,在笼子中来回跑动或是躲在笼子的角落里。显然,这两只幼猴的情感发展已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实验表明,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实验给了我们的很大的启发:父母对婴儿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他们,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营养。要使宝宝健康地成长,还要为他们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使婴儿能够感到养育者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慰。形成安全依恋对孩子心理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安全依恋的孩子遇到意外事情时,如果有依恋对象在旁,他会有安全感,并且在确信自己的安全后愿意对事物进行探索。
哈洛教授还设计了另一个著名的试验:把一个木制的巨大蜘蛛放进笼子里。面对这位身材高大、形状怪异的不速之客,笼中的幼猴显得十分紧张。“布母猴”喂养的幼猴立即跑到“布母猴”身边,紧紧地抱住它,似乎寻找到一个安全的依靠。可过了一段时间,它会大着胆子去触碰这位不速之客。而由“金属母猴”喂养的幼猴,一看到这个庞然大物,它不是逃向“金属母猴”,而是猛力地想把怪物推开,无助地躺在地板上,或者紧靠着笼子摩擦身子,显得十分紧张不安。这个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依恋对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与动物相比,人类具有更浓厚的情绪色彩,更需要情感上的联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场景:躺在襁褓中的婴儿大声哭闹,只要母亲一抱他或者喂奶,他的哭声就停止;稍大一点的婴儿被妈妈抱着时,喜欢抓抓妈妈的头发,摸摸妈妈的脸庞;会走路的小孩喜欢紧紧地跟随着妈妈,离开妈妈一会儿就会哭喊着找妈妈。这些婴儿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粘人”,其实,这正说明他们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母亲的依恋。婴儿依恋的主要对象是母亲,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照顾者。依恋无需学习。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婴儿都会形成一种依恋。
近来的一些研究揭示,父亲也可能成为婴儿依恋的对象。父亲在为新生儿喂奶,抱新生儿时表现了与母亲同样的敏感、细致和慈爱;父亲与婴儿玩身体游戏,使婴儿感到十分愉快,这种接触也使婴儿对父亲出生一种特殊的具有情绪色彩的依恋倾向。科学家确信,婴儿的安全依恋是其心理健康的基础。
婴儿与其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他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能体验到愉快的情感,寻找到安全感,它将使孩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处事能力的人。
怎样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
1.要掌握一定的育儿知识,保持育儿热情。通过定期教养知识的指导,主动接触、观察、了解、读懂孩子发出的信号,准确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含义,并做出及时的反馈。回避型依恋儿童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方面的提高。
比如宝宝想去稍远一点儿的地方拿一个玩具,走了两步,又回过头来看着妈妈。这时候妈妈一定不要忽视宝宝这种微小的信号,而要积极回应、鼓励他。这样,宝宝就敢于大胆地去探索周围世界。因为他知道,不管前面发生什么事,妈妈都会在他身后支持他。
2.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母亲不仅要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还要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提高与孩子间情感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孩子想到一起、做到一起、玩到一起。
这种交流的习惯与气氛,会使孩子得到一种健康情感的影响,从而建立对母亲的信任与亲近感,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形成对母亲的安全依恋。同时,这种交流和互动不是偶尔的,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家庭交流的氛围和习惯。回避型依恋以及反抗型依恋儿童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方面的提高。
3.创造轻松和谐的家庭育儿环境。安全依恋的形成不仅仅靠母亲一个人的教养行为,整个家庭的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不安全依恋的改变更是需要如此。夫妻关系要和睦,夫妻双方都要具备一定的早教知识;家庭教养意见要统一,以便形成一种教养的合力,进而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亲子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