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防火常识
安全警示
冰箱线路老化引发火灾
周六的下午,妈妈要带烁烁去游乐场玩。但是出门前,妈妈闻到一般烧焦的味道,就对烁烁说:“是不是什么东西烧着了?”烁烁摇摇头说:“我也闻到了,可是吃过饭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用过火啊。”于是,烁烁和妈妈一起找气味的来源,把家里、里里外外翻遍了,也没有找到起火点。妈妈就说:“可能是邻居家有什么东西烧着了吧。”两个人便快快乐乐地出门了。
可是,刚到游乐场,妈妈就接到了小区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家里着火了。妈妈和烁烁再也没心情玩了,急忙赶回家。当他们回到家的时候,火已经被赶来的消防员扑灭了,窗户和门都被砸坏了,地上都是水,面目全非的家具浸泡在水里。
邻居说,他发现的时候火已经很大了,浓烟滚滚,从后窗户还能看到火苗。他赶紧去敲烁烁家的房门,可是敲了半天也没有人答应,只好打电话给消防队。经过一番调查,消防人员告诉烁烁的妈妈,是由于电冰箱出现了线路故障,引燃了其后面放的易燃物品,从而引起了火灾。
安全讲堂
家庭火灾的基本知识
家庭日常生活离不开火和电,然而使用火和电的器具又非常容易引发火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面临的火灾危险性也在相应增大。据统计,我国的火灾死亡人数中,60%发生在家庭里。家庭防火一般包括:火柴、火机、蜡烛、蚊香、电子炉灶等明火;雷电、静电等造成的自然火源;家具、衣物、床褥等可燃固体;汽油、煤油、植物油等可燃液体;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发胶、空气清新剂等可燃气体。
家庭火灾隐患主要有:连续看电视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火灾;电冰箱后面不要放可燃物;让空调远离窗帘等物品;防止洗衣机线热短路而起火;使用电熨斗时不要轻易离开;不要用吸尘器吸未完全熄灭的烟蒂、火柴等;通电的吹风机不能随便搁置;使用电热杯、电热壶等要远离可燃物;经常检查电器线路,发现不稳或老化要及时处理;厨房使用液化气或灶具等易燃易爆物时,要谨慎小心。形成火灾的,应及时报警。对突然发生的比较轻微的火情,同学们也应掌握简便易行的、应付紧急情况的方法:
(1)水是最常见的灭火剂,木头、纸张、棉布等起火,可以直接用水扑灭。
(2)用土、沙子、浸湿的棉被或毛毯等迅速覆盖在起火处,可以有效地灭火。
(3)用扫帚、拖把等扑打,也能扑灭小火。
(4)油类、酒精等起火,不可用水去扑救,可用沙土或浸湿的棉被迅速覆盖。
(5)煤气起火,可用湿毛巾盖住火点,迅速切断气源。
(6)电器起火,不可用水扑救,也不可用潮湿的物品捂盖。因为水或潮湿物品是导体,这样做会发生触电。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预防策略
居家火灾发生预防策略
(1)不随便玩火,不随便玩弄电器设备。
(2)不私接乱拉电线,不超负荷用电,插座上不要使用过多的用电设备,不用铜、铁、铝丝等代替刀闸开关的保险丝。
(3)不随意将烟蒂、火柴杆扔在废纸篓内或者可燃杂物上,不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
(4)用电设备长期不使用时,应切断电源或拔下插头。长时间离家要切断电源。入睡前,应对用电器具、燃气开关及遗留火种进行检查,电器具是否断电,燃气阀门是否关闭明火是否熄灭。
(5)使用燃气、液化气,要先开阀门在点火。使用完毕,先关气阀再关炉具。不要随意倾倒液化气残液。对液化气钢瓶,严禁用开水加热、火烤及日晒,不横放,不剧烈摇晃。燃气泄漏要迅速关闭气阀,开窗通风,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切记不要在燃气泄漏场所拨打电话。
(6)炉灶附近不放置可燃易燃物品,炉灰完全熄灭后再倾倒,草垛要远离房屋,烟囱与屋顶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距离。
(7)切勿在走廊、楼梯口等处堆放杂物,要保证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不擅自安装铁门封堵安全出口和楼房通道。
(8)不在禁放区及楼道、阳台、柴草垛旁等地燃放烟花爆竹。
(9)准备家庭防火自救的“四件宝”:一个家用灭火器、一根逃生用的绳子、一只手电筒和一个简易的防烟面具,以备不时之需。
知识链接
火场中毛巾的妙用
我们日常居家生活总少不了毛巾,你可知道一块普通的毛巾,在火场逃生中的作用吗?
它是“空气呼吸器”:湿毛巾在火场中过滤烟雾的效果极佳。含水量在自重3倍以下的普通湿毛巾,如折叠8层,烟雾消除率可达60%;如折叠16层,烟雾消除率则可达90%以。
它是“简易灭火器”:液化气钢瓶口、胶管、灶具或燃气管道失控泄漏起火,可将湿毛巾盖住起火部位,然后关闭阀门,即可化险为夷;如遇小面积失火时,用湿毛巾覆盖火苗,即可灭活。
它是“密封条”:当火场中无路可逃时,如有避难房间可躲避烟雾威胁,为防止高温烟火从门窗缝或其他孔洞进入房间,可用湿毛巾或湿床单等物堵塞缝隙或孔洞,并不断向迎烟火的门窗及遮挡物洒水降温,以延长门窗被烧穿的时间。
它是“救助信号”:被困在火场中的人员在窗口挥动颜色鲜艳的毛巾,可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它是“保护层”:在火场中搬运热的液化气钢瓶等物体时,为避免烫伤,可垫上一条湿毛巾再搬运;结绳自救时,为防止下滑过程中绳索摩擦发热灼伤手掌,在手掌上缠一条湿毛巾便可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