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6个月大就会假哭假笑,引起父母关注。
普通人每10分钟谈话会说3句谎话,女人常为安慰人说谎,男人常为撑脸面说谎。
英国人每天平均说4句谎话,一年1460句,60年说87600句。
81%美国人每天都会说“善意的谎言”。
65%成年人会选择说谎,以避免伤害伴侣的感情。
40%成年人认为,做错事后对孩子说谎无伤大雅。
没错,在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而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观人于细致、察人于无形,识破“谎言”,或者看得出“弦外之音”显得尤为重要。无论在面对职场中各种挑战,还是生活中和家人、朋友相处更加融洽,看透表情说的话,让你不再被欺骗、被利用、被操纵,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
然而,现在随便网上搜搜就会出来好多关于“微表情”条条框框很片面的说法,像“注视对方眼睛,说明在撒谎”;“眼睛看地板是在骗人”,在有的地方,这正是对长辈的尊重。很多人脱离了文化背景、不同个体和发生情境,给表情附上了很多的意思,而且缺乏科学依据,令人怀疑。因此,我想通过生理解剖的角度赋予它更完整的解释。
其实,人类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是不对称的。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比如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而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言语参加的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如音乐、美术,情绪的表达和识别等。左利手的人则相反。因此,眼球的运动可以表达出人的想法。大部分右撇子眼球朝左时,代表回忆;眼球朝右时,代表构造数据;眼球朝上时,代表构造和记忆视觉图像;眼球在水平方向时,代表构造和记忆听觉;眼球朝下时,代表自言自语和知觉。
举个例子:想知道一个人有没有说谎,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你的目标是右撇子还是左撇子。你可以问他第一部手机是什么牌子。你可以根据他的表现来探测他的真实想法,作为一个基准。(当然如果是你很熟悉的人,这一步就没必要了。)例如,你问你的员工为什么迟到,她回答说:“在我正前方发生了一场恶性车祸。”然后你可以这样问:“那辆车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她实在构造图像而不是回忆图像,你就可以知道她是在说谎了。
生活中,我经常观察我的一位好朋友,一次去吃完饭,等着上菜时,我看见他的眼球朝左停留了很久,于是我问,你在回忆事情吗?他瞪大眼睛很惊讶得问我“你怎么知道?”于是便给我讲起了他上午看到得事情。
不只是眼球的朝向,目光也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示器。
个体的情绪变化,会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当一个人觉得某事物是有趣的或是该警觉的,瞳孔会不自觉的放大,让更多的光线进入,以便“看得更清楚”,由此可以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当一个人对此没有兴趣或是厌恶,瞳孔会明显得缩小。
目光是很难被人的意识所控制的,当一个人对某物有浓厚兴趣时,他可能会试图表现出没有兴趣,但是,他会一直把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对象上。就像一位被刀伤过的人的眼睛会一直盯着刀子,因为他想确切地知道刀子始终在原地。
一般来说,当一方倾听另一方叙述时,目光往往直接注视着对方的双眼,但不是盯着。而当自己在讲话时,这种视线的接触会比听对方讲话时少些,也就是说者比听者更少的注视对方。这样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岔开话题的情况。
除上面所说的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还有古老的边缘系统的作用。所谓边缘系统是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以及皮层下的一些脑结构共同构成的,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也参与记忆的活动。因此,它在非言语行为表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边缘系统对我们周围世界的反应是条件式的,是不加考虑的。各种信号从这里出发,前往大脑的其他部位,而这些部位各自管理着我们的行为,有的与情感有关,有的则与我们的生死有关。当这些行为通过我们的手脚、躯干、四肢和面部表情表达出来时,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观察和解密了。这些反应发生时不掺杂任何思考和语言,它们是最真实的。所以,边缘系统也被称作是“最诚实的大脑”。
在我们遇到危险时,边缘系统会调整我们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边缘系统会产生一定的非语言信息。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通过冻结、逃跑、战斗来应对各种苦恼和危险。
当我们突然被困在一种潜在的危险的环境中,我们会立即冻结自己。不管威胁是来自一只巨兽还是来自突然想起的事情,那一瞬间的停止足够让大脑作出快速的评定了。一天晚上,我和老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吃零食,突然有人大声地敲门(我们是在外地工作,除了朋友同事,这边也没有亲戚,哪个同事会这么晚过来,又不提前通知呢)。就在那一刻,我们俩瞬间冻结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隔壁家的亲戚第一次过来敲错了门。
当冻结反应不足以消除危险时,或是当它不再属于最佳方案时,边缘系统的第二套方案就是逃走。比如在交谈中,当对方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甚至觉得乏味时,人们可能出现各种阻断行为,如闭眼、揉眼等。也可能会将身体转向另外一边,同时将脚转向出口的一边。这些古老的逃跑反应便是保持距离的非言语信号。
当一个人遇到危险且冻结和逃跑反应都不奏效时,只剩一个选择,那就是战斗。
当我们感到舒适或幸福时,大脑的边缘系统也会将这种信息以身体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仔细观察在宜人天气的午后慵懒地躺在吊床上休息的人,他的身体和表情反应出他的大脑所感受到的高度舒适。相反,当我们感到痛苦或不适时,边缘系统指导的非言语行为自然也会反应我们消极的一面。
事实上,人们在语言交际的同时无时无处不在进行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研究表明,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来传递的,这也说明了它的普遍性。
非言语行为是真实可靠,并且普遍存在的。只要留意那些特异信号,你就会捕捉到很多语言之外的信息。但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种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可能是不同的,在不同个性的人的身上,也可能会存在差异。正因为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性,所以我们应把动作群放在某种情境中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