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校地科技合作(也称省校合作)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以经济实力较强和科技需求比较迫切的“两北”(北京、河北)、“两江”(江苏、浙江)、“两东”(广东、山东)为重点地区,校地合作进入新阶段。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校地合作进一步扩展,截至2009年底,清华大学先后与20多个省(市、自治区)、80余个地级市签订合作协议,合作范围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和主干产业、建设创新平台、联合科技攻关、推进国际合作等。同省市地区广泛开展科技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技术转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渠道。近年来,以省(市、自治区)和地(市)两级政府间的校地合作为重点,校地合作在广度、深度和合作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建立科技开发基金。学校与河北、云南、广东等地方合作建立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政府主导、企业直接受益”和“校地联合主导、校企共同受益”的科技转化合作基金,以“基金+基地”的创新模式,为校地合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其基本宗旨是将专用基金支持转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设立基金的基础上,又逐步建立了一些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截至2009年底,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了6个科技开发基金:河北清华科技合作开发基金、云南清华科技合作基金、鞍山清华研发种子基金、无锡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广东省教育厅产学研项目基金、铜陵清华产学研合作基金。其中,无锡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2006年获得政府2000万元基金支持,截至2009年底已支持了“用SIP技术封装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组件”、“废弃植物粉体微细化制备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等8个项目的产业化工作。通过这种“基金+基地”的模式,为无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重大项目研究论证、科研联合攻关、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信息及人才培训等提供服务,已取得积极成果。
建立四大地区研究院 。“四大研究院”是指在校地合作的基础上,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而先后组建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1996年12月)、北京清华工业研究院(1998年8月)、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2002年8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2003年10月)。研究院是由省校联合建立的实体机构,以“优势结合,友好合作,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为区域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技术、人才等支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学校与省市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最早建立的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立足深圳,面向华南地区,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科技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探索技术转移新机制方面,深圳研究院作了不少创新性工作。例如,推进机制创新——包括孵化机制、投入机制、用人机制、实验室机制等,实现了研发平台、创业投资、企业孵化、高新产业的良性互动;办成了“不像大学、不像科研院所、不像企业、不像研究事业单位的四不像的新型研究院”,办成了“高校技术成果的中转站,服务区域经济的中试站”和“深圳地区的科技孵化器和创新基地”。研究院做到比企业有研发优势,比大学有产业化优势,优势集成。据统计,研究院累计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36家,通过孵化平台孵化科技企业300多家,投资创业的科技型企业40多家,促进170多项成果产业化。一批很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在深圳开花结果,如“石英谐振力敏传感器技术产业化”,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畅销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已实现28亿元的销售收入,获国家发明奖;“红外快速测温仪”依托光机电和生物医学综合优势,在非典特殊时期,迅速研发成功并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后对防止病情传播、稳定社会民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深圳微芯生物公司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物“西达本胺”,2009年获国家重大新药创新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专项立项,加速后期临床研究和上市进程。而在此前,微芯生物通过该药的发明专利使用授权,已成功获得2800万美元收益,发展前景良好。十年磨一剑,以自主创新为根本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实践中形成了完善的“自主创新孵化体系”,实现了研发平台与孵化器、创业投资的良性互动,总结出一套有利于发展的理念、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先后创建了珠海清华科技园、深圳清华信息港、深圳清华实验学校、广东南海数字媒体产业园。研究院的净资产由成立之初的8000万元发展到20多亿元。此后,学校根据地区的要求和发展需要,又陆续组建其它几个各具特色的研究院。
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为进一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学校横向科技的发展,2003 年,学校提出了与经济比较发达、科技需求更迫切的地(市)级城市共同设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构想。具体做法是地(市)政府在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设立相对独立的专项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日常工作,针对本地区的科技需求,整合组织学校的相关资源以提供全面服务。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更强,稳定性、紧密性、时效性更为突出。在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基础上,科技开发部还促成了“科技合作引导基金”的设立,专门用于支持该城市的企业与学校的科技合作项目。实践表明,这种合作模式避免了以往经常出现的城市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协议难以具体落实、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使城市与高校的合作有一个具体的执行机构,合作协议得以贯彻。在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和科技合作引导基金的相互配合下,可以有效地促进该地区与高校的全面合作。自2003年起,学校已先后与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17个城市(区)合作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共同组织各类产学研合作活动400余次,项目合同额近2亿元。
通过多渠道和多形式的合作,清华大学凭借研究型大学学科优势,围绕省市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产学政策等战略和政策研究,以及涉及区域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如江苏省“苏州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和“环太湖流域城市群集(苏锡常)水环境整治技术集成与治理”,浙江省“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评价研究”,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城市功能定位、建筑规模、发展模式研究”,以及在广东省由清华大学牵头组建的“数字电视省部级产学研创新联盟”所承担的“基于国标的数字电视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和“基于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应急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等项目都具有战略意义,受到高度评价。一批以项目为龙头、与地方共建的研发平台,有效地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清华大学汽车系的“电动微车”项目已落户常州市,并建立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中试基地”;内蒙古包头市发展战略确定的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稀土等优势骨干产业中,成功应用清华大学的“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垂直挤压设备设计与工艺研究”、“高强度、高韧性贝氏体钢轨”等项目的技术成果,对解决相关技术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升地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文章摘自新华网 责任编辑:田瑜 )